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Mio Leap K1雙面導航手機



Mio Leap K1雙面導航手機

概觀-Mio Moov 700車用衛星導航系統 ,7吋超大寬螢幕,內建3D虛擬實境衛星導航地圖。搭配左右子母畫面,您可切換車用電視以及GPS導航畫面、Mio 路況即時通(TMC)和豐富的iGOGO旅遊書,讓您的資訊一覽無疑。並提供影音輸入功能,支援車用數位電視 、DVD播放器及倒車雷達,亦可播放電影、聽音樂、唱卡拉OK及瀏覽照片。結合多媒體播放以及豐富又精準的車用導航資訊,Moov 700是您不可或缺的GPS衛星
  • 內建MioMap 2008 3D 專業車用/行人導航
    領先業界為行人量身打造的專業導航手機,內建重力感應器與電子羅盤,訊號更清晰,定位更精準。
    MioMap 2008 隨時待命,可同時使用電話和導航。
    唯一內建偏遠地區圖資,可查詢全台617萬戶門牌號碼資料,涵蓋率達93%以上。
    聲控設定支援語音輸入縣市路名模式。
    • 人性化操作介面 輕鬆上手
      鏡面滑動式觸控捲軸,導航操作介面簡易上手。
      GSM三頻系統(900/1800/1900)。
      支援藍牙耳機。
    • 多重影音娛樂視覺享受 一機滿足
      200萬畫素相機,支援座標相片導航,讓您為舊回憶創造新體驗。
      支援MP3播放,隨時盡享邊聽音樂邊導航的樂趣。
      支援影片播放及數位相框功能,多重視聽享受一次擁有。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Leap K1 - 功能

  • 規格-

    Leap K1 - 规格
    • 1.200萬畫素相機鏡頭
    • 2.聽筒
    • 3.指示燈
    • 4.MicroSD插槽
    • 5.音量調整鈕
    • 6.導航螢幕電源
    • 7.功能選單鍵1
    • 8.電話接聽鍵
    • 9.相機按鈕
    • 10.電池蓋
    • 11.方向鍵
    • 12.電話結束鍵/電源鍵
    • 13.功能選單鍵2
    • 14.1.7"OLED手機螢幕
    • 15.吊飾孔
    • 16.喇叭
    • 17.2.5"耳機孔
    • 18.SIM卡槽
    • 19.Mini-USB埠
    • 20.內建GPS接收器
    微處理器SamSung 2443 + Infineon ULC2
    GPS晶片20-channel SiRFstarIII 全球衛星定位模組
    TMC即時路況N/A
    GSM模組Yes
    記憶體 / ROM1G
    記憶體 / RAM64MB
    記憶體 / HDDN/A
    記憶體插槽Micro SD擴充槽;SDHC
    螢幕解析度240 x 320 Pixels (QVGA)
    螢幕瀏覽方向橫式/直式皆可
    電池容量790 mAH
    電池續航力通話: 3.5 hr 待機: 150 hr
    藍牙裝置Yes (V2.0)
    無線網路管理N/A
    紅外線埠N/A
    USBYes (V1.1)
    相機200萬畫素
    麥克風Yes
    喇叭Yes
    耳機Yes (2.5mm)
    105.1 mm
    53.5 mm
    14.5 mm
    重量125 g
    可抽取式電池Yes
    配件-
    其他配件
    Mio Map 光碟 ,快速使用指南, 售後服務保固卡
     
    耳機
    用來聆聽音樂或電話語音
     
    攜帶套
    用來方便攜帶及防塵的保護套
     
    鋰電池
    可重覆充電的電池
     
    USB同步傳輸線
    連接裝置到個人電腦與筆記型電腦,同時進行電池充電。
     
    支援 100-240 伏特的充電器
    地圖畫面-
    內建MioMap 2008 3D 專業車用/行人導航 領先業界為行人量身打造的專業導航手機,內建重力感應器與電子羅盤,訊號更清晰,定位更精準。
    MioMap 2008 隨時待命,可同時使用電話和導航。
    唯一內建偏遠地區圖資,可查詢全台617萬戶門牌號碼資料,涵蓋率達93%以上。
    聲控設定支援語音輸入縣市路名模式。
    獨家iGOGO旅遊電子書 吃喝玩樂一指通 內建第三代 iGOGO旅遊書,收錄民宿、Taipei Walker、溫泉SPA及景點主題旅遊資訊。
    將景點加入書籤或設定為「我的最愛」,輕鬆編輯、快樂分享旅遊筆記

    CPU-Intel

    

    Intel:四種品牌跟兩種腳位

    多數人比較關心這個,因為Intel一直都是電腦效能的指標,只是產品線更多了點,命名的原則跟剛剛AMD的產品大致相像。品牌換成「Core i7」「Core i5」「Core i3」「Pentium」這些。只是,Intel就沒有AMD那樣把核心數直接當作命名的一部分,看起來就比較辛苦。而且處理器腳位就分了LGA 1366跟LGA 1156,有的店家可能還有舊平台LGA 775的庫存,採購上也需要多謹慎。
    ▲Intel處理器命名圖解
    腳位品牌頭文字核心/執行緒快取HTTurbo Boost內顯
    LGA 1366Core i794 or 6 / 8 or 12 8M ~ 12M L3 Cache
    LGA 1156Core i784 / 8 8M L3 Cache
    LGA 1156Core i574 / 4 8M L3 Cache
     
    LGA 1156Core i562 / 4 4M L3 Cache
    LGA 1156Core i352 / 4 4M L3 Cache 
    LGA 1156PentiumG62 / 2 3M L2 Cache  
    ▲Intel處理器品牌差異一覽

    Core i7:極致效能、售價最高

    俗稱「愛妻」,頂級宣示效能級產品。這是有錢人跟狂人玩家的最愛,腳位分為LGA 1366與LGA 1156。一般來說,9字頭的代號表示LGA 1366用,8字頭則是LGA 1156用,。Core i7因為有Intel HT(Hyper-Threading)技術加持,所以都是四核心八執行緒。唯一不同的,是售價至少三萬台幣起跳的Core i7 980X,他是有六核心12執行緒的處理器。Core i7身為頂級產品,當然少不了自家的Turbo Boost技術,不跑多核的時候會自動提高單核的速度(代價是其他核心會降速)。Core i7的型號有時會有後綴字,最高等級的980X的「X」代表「極致」,而上市時間未定的新產品875K,後綴字「K」是為了辨明未鎖倍頻。
    「愛妻」系列近期行情多在9500以上,通常也是最不可能有「破盤價」的等級。

    Core i5:玩家首選、主流平台

    執著的玩家會指名這個等級,這裡都是LGA 1156的平台。7字頭的處理器很單純是四核心四執行緒,沒有搭HT,但6字頭開始就有點奇妙,正確來說是「雙核心」加上「一個顯示核心」,處理器同時也有繪圖晶片,搭配自家H55跟H57晶片組做顯示輸出。但Intel在這個產品線上搭上自家HT技術,開啟時從工作管理員看起來會是四執行緒在跑。實際上真要尬起來,多核效能仍是拼不過完整四核心的7系列。Core i5家族也搭載自家的Turbo Boost技術,在大多數遊戲應用上相當吃香。
    近期行情落在6000~6500,比較特殊的情形是Core i5-670,售價突破9000。這系列主要對手就是Phenom Ⅱ X4 9系列處理器

    Core i3:表現不俗,進階文書

    效能還過得去,適合錢不太夠,沒在玩什麼劈哩啪啦的大作遊戲的人。Core i3通常是5字頭命名,跟i5 6系列很像,都有雙核心,一顆顯示核心,搭配H55或H57平台輸出。也搭配HT。但這個等級就沒有Turbo Boost技術,所以價格上自然就下滑了一截。
    近期行情約4000~4500,跟AMD主流產品線Athlon Ⅱ X4系列性能互有勝負。

    Pentium:入門等級,學生裝機

    或許是「Intel Inside」這個口號太過成功,Pentium幾乎快成了Intel的代名詞。但現在是Intel整個產品線當中最低階的一條。Pentium在LGA 1156腳位上有個低調的G系列,但低調到幾乎讓人遺忘。一樣有雙核心跟一顆顯示核心,和Core i3比起來,卻少了關鍵的HT技術,價格也更低。
    近期行情約2800,目前只有Pentium G6950這顆處理器。對手是同樣鎖定裝機市場的Athlon Ⅱ X3。
    ▲Intel處理器盒裝外觀

    CPU-AMD

    

    AMD:型號、核心一看就明瞭

    隨便抽個報價單出來,光是CPU的部份可能就會有八九種型號。這些型號數字其實不難懂。AMD處理器會有「Phenom Ⅱ」「Athlon Ⅱ」這兩種品牌。品牌名稱後面會接著「X2」「X3」「X4」「X6」表示核心數目。舉個例子,Phenom Ⅱ是消費端的中高階象徵。性能也是AMD市售處理器當中最好的。最近問世的六核心處理器,命名中就肯定會有X6兩個字,而新產品特有的新技術Turbo Core,就會以結尾多個T字來表示,沒有這個字就沒有這個技術。
    型號通常可以這樣拆來看。由「頭文字+2碼」組成一組數字,頭文字的部份通常是1個數字,但是最近多了六核心系列,用上2位數,接在後面的2碼數字沒有明顯意義,用意是和相似的型號作區別,重點還是在前置的頭文字上。
    AMD的潛規則是,頭文字代表意義,等於前面品牌加上核心數的意義。例如Athlon Ⅱ X3 435,型號的部份是「435」,頭文字就是「4」,代表的就是「Athlon Ⅱ X3」。而Phenom Ⅱ X6 1090T當中,型號的部份是「1090T」,頭文字是「10」,代表的就是「Phenom Ⅱ X6」。這種方式同時也簡化了口語上的稱呼,尤其是英語系國家,三位數跟四位數的念法習慣縮簡成兩個一組。若業務遇到外國客人的時候,不用擔心他腔調太重,只要聽得懂型號數字在講啥,溝通就簡單的多。
    頭文字通常也意味著高低階之分。最強的Phenom Ⅱ X6自然是配上「10」,便宜的雙核心處理器「Athlon Ⅱ X2」則是配上「2」,比較特別的是「5」和「6」分別代表著「Phenom Ⅱ X2」「Athlon Ⅱ X4」,前者單顆核心效率較佳,後者單顆核心較弱,但有四顆核心,多核應用上比起只有雙核的Phenom Ⅱ X2來的優秀。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強弱之分,卻是看用途決定需求,互有利弊。遊戲用Phenom Ⅱ X2較順,多核心轉檔Athlon Ⅱ X4較快,僅此而已。
    ▲AMD處理器命名圖解
    頭文字代表最近行情
    10Phenom Ⅱ X66600~9800
    9Phenom Ⅱ X44300~5800
    6Athlon Ⅱ X43200~3400
    5Phenom Ⅱ X22800~3000
    4Athlon Ⅱ X32300~2500
    2Athlon Ⅱ X22000~2300
    ▲速查AMD CPU型號頭文字意義表

    為什麼有黑盒?

    報價單上寫著「黑盒」的,通常指的是「Black Editon」,因為處理器外盒也是全黑,所以店家多以黑盒稱呼。黑盒版是AMD的特別品牌,一般人使用上並不會感到效能差別,卻會覺得售價似乎貴了點。一般處理器出貨都會將處理器倍頻固定在指定數值,避免使用者自行調高倍頻造成系統不穩。但AMD的黑盒沒有鎖定倍頻,如果使用者知道調整方法,可以自行調高倍頻,達到超頻的目的。當然,風險自負。
    類似的哏其實Intel也有。不過不叫做黑盒,而是選擇在型號後面加個K來識別,目前還沒聽到已經開賣的消息。
    ▲兩種處理器外盒,左邊的就是被稱作「黑盒」的Black Editon處理器

    CPU總介紹

    CPU -1
    CPU-Z 是一款免費軟體,顧名思義,它是專門用來偵測處理器 CPU 資訊的軟體。它主要提供了 CPU 類型、時脈、電壓、外頻、倍頻、製程、快取記憶體大小…等資訊。此外,它也提供了主機板型號、BIOS 版本、晶片組、顯示卡、作業系統版本、DirectX 版本等資訊。新版本還加入對新一代處理器的支援,加強顯示卡記憶體的資料顯示,例如記憶體的生產廠商、SPD 速度設定等,而且新版本可以顯示 PCI-Express 插槽的資料。
    茲將 CPU-Z 所能顯示的資訊臚列如下:
    CPU:
    • CPU 名稱
    • 代號
    • 封裝方式 (Package)
    • 內部核心製程
    • 核心電壓
    • 內頻(時脈)
    • 外頻
    • 倍頻
    • 支援的 CPU 指令集 (Instructions Sets)
    • Cache Level 快取資訊 (位置、大小、速度、使用的技術)
    主機板:
    • 廠商、型號與版本
    • BIOS 提供者、型號、日期
    • 晶片組 (南橋及北橋)
    • 圖形介面
    記憶體:
    • 頻率及時序 (timings)
    • 記憶體大小、資料頻寬、序號、廠商、型號
    • 記憶體時序表 (timings table)
    系統:
    • Windows作業系統及 DirectX 之版本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愛因斯坦從小不很聰明,三歲還不會說話。五歲時對袖珍羅盤著迷,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出生後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意大利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的州立中學。愛因斯坦在就讀小學和中學時,功課表現平常,不愛與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授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曾經公開責罵他:“你將一事無成。”他的父親曾寫信對朋友說:“愛因斯坦的功課成績並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來,我已經看慣了他的成績單上總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績”。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世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該校校長赫爾岑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在阿勞州立中學學習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系學習物理學,學校裡的物理教授韋伯很討厭愛因斯坦,曾對愛因斯坦說:“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愛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馬利奇時常與韋伯教授衝突,她指責他對愛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沒能如願留校擔任助教,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M. Grossman)的父親協助下,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鑑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 》、《
    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100年後的2005年因此被定為“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德國《物理年鑑》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組成的,並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 “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動—粒子二元性。
    1905年5月11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一篇用布朗運動解釋微小顆粒隨機遊走的現象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這篇論文是對布朗運動這種平移擴散的開創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基本公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年鑑》刊出《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 》(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愛迪生(Edision)

    愛迪生(Edision)
    愛迪生(1847~1931)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鎮。他一生只在學校裡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勤奮好學,勤於思考,併發明瞭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一千多種成果,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1879年,愛迪生創辦了“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熾燈上市銷售,1890年,愛迪生已經將其各種業務組建成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1891年,愛迪生的細燈絲、高真空白熾燈泡獲得專利。1892年,湯姆•休斯頓公司與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合併成立了通用電氣公司,開始了通用電氣在電氣領域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
    愛迪生與他的發明

    (1)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8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2)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3)留聲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留聲機第一次留下了聲音,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瞭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4)電燈——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鐘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19世紀80年代中期,愛迪生的電燈事業獲得了成功,這一成功比以往任何成就給他帶來的聲譽都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他很少有失誤,中期以後,儘管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失敗也是屢見不鮮的。愛迪生最不值得稱讚的行為之一就是他批評交流電,說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死亡與損傷,但他未加具體說明。所以有人說,“像他這樣一個自己搞出了許多發明創造的人竟然對別人的新發明大加攻擊,這是很矛盾的事。”他反對使用交流電而贊成直流電,因而在一場激烈而固執的論戰中敗北。在這方面,反映出了愛迪生成為名人之後漸漸滋生的頑固守舊的缺點。

      (5)影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8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影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影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史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

    史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
    蘋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Inc.,簡稱蘋果公司NASDAQAAPLLSEACP ),原稱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2007年1月9日舊金山的Macworld Expo上宣佈改名。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庫比提諾,核心業務是電子科技產品,目前全球電腦市場佔有率為3.8%。蘋果的Apple II於1970年代助長了個人電腦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續發展。最知名的產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電腦、iPod數位音樂播放器和iTunes音樂商店,它在高科技企業中以創新而聞名。

    成立前

    在他們一起創立蘋果電腦前,沃茲已經是一個電子學駭客,自1975年,他在惠普上班和幫斯蒂夫·喬布斯設計Atari電子遊戲。當時沃茲向由Alex Kamradt開設的分時電腦系統服務公司Call Computer租用小型電腦使用。當時的電腦只能夠以紙張印字輸出,而由德州儀器推出的Silent 700是當時最尖端的熱昇華印字機型號。沃茲曾看到《大眾電子學》(Popular Electronics)雜誌介紹如何自製電腦終端機,使用現成的零件,Woz設計了一部能夠和電腦溝通的電傳印字機。該部只能印出大階英文字元的印字機能印出每版24行,每行40個字,而且能夠接駁到Call Computer旗下的小型電腦使用。 Call Computer的老闆Alex Kamradt代理了這個設計,並售出少數目的機器。
    從1975年起沃茲開始出席家釀計算機俱樂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活動,當時新型的微型電腦如Altair 8800和IMSAI觸發Woz將微處理內建於其電傳印字機之內,成為一部完整的電腦
    當時在市面上能弄到的微機處理器只有179美元英特爾8080和170美元的摩托羅拉6800。沃茲軟喜歡6800,但兩者都超出他的預算範圍。所以他只能透過觀察和學習,在紙上設計電腦,並等待著能買得起處理器的那天。
    1976年,當MOS Technology發表只需25美元的著名處理器6502時,沃茲為這顆處理器編寫了一個BASIC程式語言版本,再設計一部可運行這種BASIC程式語言的電腦。由於6502的設計者和6800是相同的(因為MOS Technology是由Motorola的前僱員成立的),故此Woz早前在紙上設計,建基於6800的電腦,只需作出輕微修改就可以使用6502作為微處理器。沃茲完成機器後,把它帶到“家釀電腦俱樂部”的聚會,並向電子同行們展示它的系統。在那裡,他遇到了老朋友斯蒂夫·喬布斯。喬布斯意識到這些細小的業餘機器的商業潛力。

    蘋果的由來

    蘋果在1976年之前使用的標誌
    蘋果在1976年之前使用的標誌
    喬布斯和沃茲兩人決定成立公司,他們想了好幾名字,喬布斯有次旅行回來後向沃茲建議把公司命名為蘋果電腦。從蘋果的第一個標誌可以看出,這個蘋果就是近400年前落在牛頓頭頂上的那一個。
    早期
    1971年,16歲的斯蒂夫·喬布斯和21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兩個斯蒂夫)經朋友介紹而結識。1976年,喬布斯成功說服沃茲裝配機器之餘更拿去推銷,他們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組成了蘋果電腦公司。
    同年5月,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負責人表示如果這部電腦完全裝配好才會感興趣。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考慮得更長遠,他想訂購50部,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取了這份訂單後,為了籌備資金,出售自己各種值錢的東西籌款(像計算機和一台大眾麵包車)。喬布斯到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訂購零件,店舖的信用部經理問喬布斯如何結帳,他說:“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訂50部電腦的訂單,付款條件是貨到付款,如果你給我30天付款期,我可以在付款期限內把電腦裝配好,送貨給泰瑞爾後再付清帳款。”那名經理致電當時正在太平洋樹林市出席IEEE電腦討論會的泰瑞爾查詢,驚訝於喬布斯的堅韌,泰瑞爾向經理確實訂單說如果喬布斯送貨給他的話,喬布斯肯定有足夠的錢付款。他們三人與兩名朋友借用喬布斯家人的車房日夜不分地裝配和進行馬拉松式的測試,終於在期限前送貨給泰瑞爾,泰瑞爾也如當初承諾付錢給喬布斯,使他付清零件的帳單,而且賺了一筆可觀的羸利用來慶祝和留作本錢。
    這部後來被命名Apple I的電腦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當時大多數的電腦沒有顯示器,Apple I卻以電視作為顯示器。對比起後來的顯示器,Apple I的顯示功能只能緩慢地每秒顯示60字。此外,主機的ROM包括了引導(Bootstrap)代碼,這使它更容易啟動。最後,因為保羅·泰瑞爾的堅持下,沃茲也設計了一個用於裝載和儲存程序的卡式磁帶介面,以1200位每秒的高速運行。儘管Apple I的設計相當簡單,但它仍然是一件傑作,而且比其他同級的主機需用的零件少,使沃茲贏得了設計大師的名譽。最終Apple I一共生產了200部。
    Apple IIc——一款早期的蘋果電腦
    Apple IIc——一款早期的蘋果電腦
    此役後,沃茲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更先進的Apple II。喬布斯想將公司擴充並向銀行貸款,但韋恩因為四年前冒險投資失敗導致的心理陰影而退出了。當時的蘋果電腦缺乏資金來源。喬布斯最後遇到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麥克·馬庫拉注資9.2萬美元並和喬布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1977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正式註冊成為'蘋果電腦有限公司'。擁有資金和新設計方案在手,同年4月,Apple II在首屆的西岸電腦展覽會(West Coast Computer Fair)首次面世。
    Apple II與Apple I最大分別包括重新設計的電視界面,把顯示整合到記憶體中,這不止有助於顯示簡單的文字,還包括圖像,甚至有彩色顯示。而且有一個改良的外殼和鍵盤。 Apple II在電腦界被廣泛譽為締造家庭電腦市場的產品,到了1980年代已售出數以百萬部計。 Apple II家族產生了大量不同的型號,包括Apple IIe和IIgs,這兩款電腦直到1990年代末仍能在許多學校找到。
    當蘋果在1980年上市的時候,他們吸引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後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而且比任何歷史上的公司創造了更多的百萬富翁。在五年之內該公司就進入了世界公司五百強,這是當時最快的記錄。

    Apple III與Lisa

    1990年的蘋果電腦,Macintosh Classic
    1990年的蘋果電腦,Macintosh Classic
    在80年代,蘋果在個人電腦業務遇到新興的競爭對手。他們之中份量最重的是電腦業的“頭號人物”——IBM。 IBM的IBM-PC型電腦,裝有Intel的新型處理器:Intel 8088,並且運行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IBM方面的叫法是PC-DOS)。該電腦一經問世即成為大熱門商品(銷售量:1981年2萬5千台;1982年19萬台;1983年70萬台)。
    正當小型企業還在使用Apple II時,蘋果感到它需要一個更新、更先進的型號以參與企業用電腦市場。Apple III的設計師被迫遵循喬布斯的極高和有時不切實際的要求,據說喬布斯覺得散熱扇“不雅緻”因而被省略了,結果導致電腦容易過熱,這迫使最早期的型號被回收。另外,Apple III售價高昂,雖然1983年推出了改善後的升級型,並隨之進行了降價促銷,但基本上仍是無法挽回Apple III在市場中的劣勢,這主要是因為1981年IBM推出的IBM PC及其兼容機席捲了個人電腦市場。 Apple III總共只製造了90,000台。
    與此同時,蘋果內部的各工作組正在日以繼夜地設計二款完全不同的新款個人電腦。使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例如:圖形用戶界面滑鼠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絡功能。這些人,包括了傑夫·拉斯金比爾·阿特金森,鼓動喬布斯把公司的焦點放在電腦功能上。1979年12月他們帶喬布斯前往XeroxPARC研究所,在參觀了他們的概念機Alto之後,喬布斯決定未來將在圖形集中、圖標友善的電腦上,將這種思想貫徹在蘋果的兩個下一代電腦項目:LisaMacintosh上。蘋果以允許Xerox向自己投資作為條件(一百萬美元的預售初次發行股票,約值18,000,000美元),換取蘋果的工程師進入PARC研究所工作3天的權利。而許多PARC的研究員如拉里·泰斯勒在同事們的反對聲中加入蘋果電腦工作。而傑夫·拉斯金則因與設計組意見不和而退出了蘋果公司(拉斯金設想的Mac是橫長型的機體,而且不帶鼠標)。
    Lisa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腦,可以說沒有Lisa就沒有Macintosh(在Mac的開發早期,很多系統軟件都是在Lisa上設計的)。她具有16位CPU,滑鼠,硬盤,以及支持圖形用戶界面和多任務的操作系統。並且隨機捆綁了7個商用軟件
    Lisa1983年1月以9,995美元的身價初次露面。蘋果再次推出了一款超越它所處時代的產品,但過於昂貴的價格(10,000美元)和缺少軟件開發商的支持,使蘋果再次失去獲得企業市場份額的機會。 Lisa在1986年被終止,餘貨被埋在猶他州的垃圾堆填區。
    據說,Lisa是以喬布斯的女兒的名字來命名的。對此,蘋果並未發表任何言論。

    [編輯] Macintosh 的推出

    Lisa計劃從喬布斯控制的發展計劃中途被取消。喬布斯立刻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Macintosh計劃上,最初把它預想為一種“廉價Lisa”。 Apple Macintosh在1984年以一個著名的超級盃廣告(基於喬治·奧韋爾的小說《一九八四》)開始投放市場,其中更宣布“在1月24日,蘋果電腦將推出Macintosh。你將會見到為什麼1984將不會像'1984'。 ”。這明顯暗示了新的Mac和其“容易使用”的GUI將電腦和信息從公司和技術統治論者那裡解放出來。蘋果也大量生產由蘋果僱員與之後的蘋果人蓋伊·川崎首創的蘋果福音傳道的思想。
    Macintosh延續了蘋果的成功,但不能達到它最輝煌時的水平。在一次比爾·蓋茨(現任微軟總裁)參觀蘋果位於庫珀蒂諾的總部時,喬布斯展示了Mac GUI的原型。在之後的1985年微軟發布了Microsoft Windows,它讓IBM PC擁有了GUI。因為這一點,許多公司也開始製造IBM PC兼容機,廉價的PC複製品。不能容忍其他公司複製Mac的蘋果向微軟提出訴訟,微軟則以中止他們所提供的Macintosh用的商用軟件Microsoft Excel的開發相威脅,訴訟持續了4年結果不了了之,有人說這是因為當時IBM也在開發仿Mac的圖形界面TopView,如果把判決微軟侵權就意味著日後蘋果也能把IBM拉下馬。儘管首個版本的Windows在技術層面上不如Mac,但它加上一部PC複製機的價格則比Mac便宜許多,而且不久以後在Windows上也同樣出現了很多的軟件。

    [編輯] 近年

    iBook G4
    iBook G4
    1989年推出銷量欠理想的手提電腦Macintosh Portable後,一台更受歡迎的手提電腦PowerBook90年代初推出市面。這是首次與Sony聯合設計,並為現今流行的手提電腦設立了現代的外形標準。它通過後部的鉸鏈支撐屏幕,打開後平台的後半部分放置鍵盤,前方則是軌跡球(以後改為觸摸板)。這款來自蘋果的產品還包括了操作系統(如ProDOSMac OSA/UX)、網絡產品(如AppleTalk)和多媒體程序(QuickTime)。在1994年,蘋果更新了它的Macintosh產品線,推出了Power Mac系列。它基於IBM摩托羅拉和蘋果三家共同開發的PowerPC系列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運算)結構,它超過了之前Mac所使用的Motorola 680x0系列,而且有本質的不同。蘋果的系統軟件經過調整,能讓大部分為舊處理器編寫的程序在PowerPC系列上以模擬模式運行。
    在經過80年代與新的首席執行長約翰·斯卡利的權力鬥爭之後,喬布斯辭去蘋果的職務,並創建NeXT Computer公司。此後,蘋果為了盡力挽救公司,買下整間NeXT和它基於UNIX的系統NeXTStep,此舉把喬布斯帶回了蘋果的管理層。作為新的首席執行長,他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促成iMac的發展,這同時挽救了公司免於破產,並使他們有時間開發新的操作系統。
    2001年,蘋果推出了Mac OS X,一個基於喬布斯的NeXTStep的操作系統。它最終整合了UNIX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和Macintosh界面的易用性,並同時以專業人士和和消費者為目標市場。 OS X的軟件包括了模擬舊系統軟件的方法,使它能執行在OS X以前編寫的軟件。通過蘋果的Carbon庫,在OS X前開發的軟件相對容易地配合和利用OS X的特色。
    在2002年的剛開始,蘋果初次展示了新款的iMac G4。它由一個半球形的底座和一個用可轉動的脖子支撐的數字化平板顯示器組成。此產品在2004年的夏天停止生產,在2004年8月31日展示基於G5處理器的型號,並在9月中旬推出市場。此型號省掉了底座,把CPU和整台電腦的硬件藏在平板顯示器的後面,只由流線型的鋁腳支撐。新款的iMac稱為iMac G5,是世界上最薄的台式電腦,大約5.1厘米厚(約等於2英寸)。
    較近期的產品包括使用無線局域網科技連接不同品牌的電腦的蘋果AirPort,也包括iBook和G4電腦。
    蘋果電腦諸如PowerBook和更新的iBookiMac,經常成為電影和電視劇集中的道具。通常英雄或好人使用蘋果電腦,而惡棍或壞人則使用PC兼容機。曾經,蘋果使用電影《碟中諜》和《ID4星際終結者》中展現PowerBook功能的片段作為廣告競爭的手段。
    除了電腦產品,蘋果也製造消費者設備。在1990年代,蘋果發表了Newton,創造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 一詞,為最早的PDA。它雖然銷量欠理想,但成為如Palm PilotPocketPC等產品的先驅者。整個1990年代,微軟開始比蘋果獲得更多新電腦用戶。蘋果的市場佔有率十年內從20%滑落到5%。公司在財政上努力掙扎,到1997年8月6日,微軟使用1.5億美元購買蘋果公司非投票股票以換取蘋果放棄控告微軟侵犯版權的官司和以後每一部Macintosh 上內置Internet Explorer。 (微軟在後來已全部售出了所持有的蘋果股票。)或許更意味深長的,微軟同時宣布了繼續支持它在Mac版本上的office系列,並很快成立了Macintosh軟件部門。這個扭轉了微軟之前Mac版軟件較PC版落後的情況,這也讓它獲得數個大獎。 2000年代初推出的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大獲成功,配合其獨家的iTunes網絡付費音樂下載系統,一舉擊敗索尼公司的Walkman系列成為全球佔有率第一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隨後推出的數個iPod系列產品更加鞏固了蘋果在商業數字音樂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
    2001年5月,蘋果宣布開設蘋果零售店。商店兩個主要目的:1、抑止蘋果的市場佔有率下滑趨勢;2、改善代銷商欠佳的行銷策略。最初,蘋果零售店只在美國開店。2003年底位於東京銀座店開幕,這也是蘋果在美國以外開了首家蘋果零售店。銀座店之後,2004年8月開幕的大阪店,名古屋店和歐洲首家的英國倫敦的店亦相繼開幕。2006年5月蘋果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開設24小時營業,具近10米玻璃立方入口的旗艦店
    而在2005年6月6日的WWDC大會上,CEO喬布斯宣布從2006年起Mac的產品將開始使用Intel所製造的CPUIntel Core)。2006年4月5日,蘋果電腦推出允許採用英特爾微處理器的Mac電腦運行微軟Windows XP的軟件Boot Camp。它簡化了在Mac上安裝Windows的任務,有一步一步的指導,用戶還能夠在重啟機器時選擇是採用Mac OS X還是Windows。
    2006年8月29日,蘋果電腦公司發布聲明,Google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已加入蘋果公司董事會。
    2007年1月9日,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推出iPhone手機,並正式更名為蘋果公司。